
“才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股票账户怎么开通杠杆,是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董振邦深耕教育领域二十余载的生动注脚。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多民族聚居地,他以语言为纽带,在田野调查与课堂教学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用专业指导与心灵守护,照亮无数学子的成长成才之路。
董振邦与贵州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心动——博士毕业任教吉林师范大学时,高速公路广告牌上黄果树瀑布的壮丽影像,让他仿佛触到了云贵高原的湿润气息。这份心动最终化作跨越山河的抉择:2018年,他千里南下,正式加入贵州民族大学。初到贵州民族大学,董振邦便敏锐地察觉到一个关键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强、头脑灵活,但对语言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重视不足。身为系主任,他深知语言基础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就业选择的重要性,是一块无法绕开的“硬骨头”。
面对这一现状,他主动牵头调整培养方案,将原本每学期48学时、两学期共96学时的现代汉语课程,调整为每学期64学时、两学期总计128学时的“重量级”基础课。他的初衷非常明确:“要让基础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垫脚石’,而非‘绊脚石’。”改革很快见效。2020届学生考研时,14名报考者中有10人成功“上岸”,其中不乏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同年,还有5名学生考上公务员、3名进入事业单位,次年又有5人走上教师岗位。“这门基础课解决了学生50%的就业问题。”董振邦言语间满是欣慰。
展开剩余59%在学生眼中,董振邦有着“两重温度”:讲台之上,他是解析语言学密码的严谨学者;讲台之下,他是化解迷茫的“引路人”、守护成长的“护航人”。2020级学生潘玉萍的考研故事,便是这份守护的生动缩影。起初,潘玉萍因家境普通,在考研院校选择上格外谨慎,只敢瞄准本地一所稳妥高校。董振邦看出她的顾虑,鼓励道:“要考,就考你真正向往的大学!”这句坚定的话,成了她追梦的起点。
此后近一年,潘玉萍在晨光与暮色中坚持备考,却在冲刺最后20天时陷入纠结——学校发布选调生选拔通知,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让她动摇:“老师,家里供我读书不容易,是不是该放弃考研选选调生?”董振邦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帮她冷静算账:“选调生录取率几十比一,概率极低;但你考研备考近一年,基础扎实。读完硕士,你还有三年时间考选调生,路只会更宽。”这番话像定心丸,让潘玉萍重拾方向。最终,她以390多分的高分圆梦四川大学。
扎根贵州后,董振邦迅速将研究重心转向富饶的西南民族语言与文化。“这里语料丰富,沉浸式文旅体验的推出也给我带来新灵感。”他带着学生们深入田野,在化屋村,当地创新的沉浸式文旅模式让他深受触动,相关调研文章发表于《光明日报》;赴遵义大发渠考察后,他结合86部红色题材作品撰写的论文斩获奖项;主持西南民族地区语言景观调查时,他带领学生探寻云南古老文字的艺术价值,惊讶地发现这些古朴的文字元素竟被广泛运用于千里之外广州的招牌设计。
这些来自田野的鲜活养分,最终都源源不断地反哺于课堂。讲授方言流变时,他会生动解析“闯关东”移民带来的语言融合;探讨语言差异时,他会引入纳西文“父子联名”的独特习俗、壮语与泰语的亲缘关系等案例,让抽象的语言学理论变得生动可感。如今,董振邦仍在搭建更多“桥梁”:带领学生用语言学视角解读民族文化股票账户怎么开通杠杆,在东盟教育交流周探索汉语国际传播新路径。他以“学高”为基,让专业学识照亮学生前路;以“身正”为魂,用言行诠释教育者的担当。在语言的广阔田野与三尺讲台之间,他默默为学子铺就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道路,让“师者”二字在岁月里愈发厚重动人。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